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草清> 第六百二十七章 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行越远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百二十七章 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行越远(3 / 7)

精神,同时花费也很多。新立之业能不能稳住也是个问题,风险难测。

最后一案,就是汇聚上述三策,因地制宜,办工程,兴新业,加上移民。但这需要地方和朝堂投入海量人力去规划、管理和监督,同时是一项长期工程。三案齐上,就意味着将主旨为“安内”的国策继续推行下去,而且更加深入。

《浒墅和约》已进入第四个年头,同时在南洋,英华跟荷兰、不列颠两国的关系越来越恶劣,这时转头安内,变数太大。

李朱绶总结道:“内阁认为,单行一策,都只是治标而已,仅仅分流灾民,而并行各策,成效最大,花费也少,未来还能见得绝大好处,唯一顾虑的,就是两三年内,不宜大举动兵。”

内阁肯定已充分讨论过了各项方案,甚至都跟东西两院密切沟通过,李朱绶才能这般笃定,断言会有绝大好处。因为这事涉及军事和外务,李肆不拍板,内阁可无法按策实施。

李肆沉吟片刻,缓缓道:“多难兴邦,说的不是一桩必然的道理,而是我们应该化天灾之害,为国民之利。内阁这几桩建策,只有最后一策符合这个道理,其他各策,仅仅只是应付天灾本身而已。”

春旱不是一桩单纯的天灾,随后往往又伴随着夏涝,被动地应付这些天灾,国中人心也会不断动摇,这个过程,前世见惯了天灾场景和社会反映的李肆,已有很深的认识。

抛开道德不谈,就现实层面来看,这场春旱,以及后续多半会有的夏涝,带来了一桩绝大的财富,那就是几百万“活动人口”。

地方和中央的工程,需要海量人口,平曰风调雨顺,不仅找不足这么多人力来办,工价也很高。

南洋殖民地的移民潮最近越来越疲软,不少新发现的熟地都无人去垦殖。扶南人口到了二十万就再没大的增长,勃泥辛苦开发多年,现在还不足十万人口,吕宋那边甚至还有不少民人回福建讨生活,因为国中百业兴旺,机会很多。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