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大明地师> 252 营兵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52 营兵制(3 / 5)

分属于各个地方,平时军官不见士兵,士兵也不见军官,打仗的时候很难协调一致。到明代中期之后,就出现了第二类军队,称为营兵,也简称为兵。卫所的军士是世袭制的,而营兵则是雇佣制的。营兵平时不需要种地,军饷全部来自于财政,编制也与卫所有所不同,更类似于后世的现代军队。

卫所兵以屯田守备为主,营兵则是专门用于打仗的,相当于野战部队。在当时,各边镇、沿海以及京军中都有大量的营兵,例如京畿地区就有勇士营、通州参将营、张家湾备御营、三河守御营、昌平防陵永安营等若干支营兵制的部队。

苏昊的勘舆营在成立之初,是挂靠在江西都司之下的,所以采用的是卫所军的建制,名目叫作丰南百户所。后来被派往淮安时,兵部将其升格千户所的建制,临时挂靠在淮安卫之下,也仍然属于卫所军。

但实际上,勘舆营一不屯田、二没有世袭制,与卫所军没有任何相似之处。这一次,勘舆营在抗倭一战中表现出了野战部队的特点,兵部终于下了决心,将其改为营兵建制,算是实至名归了。

明代的营兵是各场战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所以没有统一的编制规定。少到几百人,多至上万人,都可以称为一营,营的主官高至参将、游击,低至一个普通的把总,没有任何可比之处。陈道宣读的兵部命令上说,勘舆营改成营兵之后,仿蓟镇例,说的是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建立的一种步兵营的营兵编成方法。

按这个方法,全营的基层组织是队,每12人为一队,每队设队长1人;每3队为一旗,设旗总1人;每3旗为1局,设百总1人;每4局为一司,设把总1人;每2司为一部,设千总1人;每3部为一营,营中设将官1人、中军1人、火器把总1人。这样算下来,一个营的编制共计2700人,相当于后世一个旅的编成了。

营兵的官职设置与卫所兵有所不同,由于各个营的编制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