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重建北宋> 0116、测验榆树炮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0116、测验榆树炮(2 / 6)

全民都不思进取。

好不容易发明出来的火药,并没有变成打击敌人的神兵利器,反而变成了烟花爆竹。看起来绚丽多彩,实际上“然并卵”。

华夏人最喜欢炫耀,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掌握了火药配方这种“文明”。结果西洋鬼子抛弃刀剑,换成洋枪洋炮打进来。

李宪在前一世就始终认为:发明火药不仅不是华夏人的荣耀,而是一种万世耻辱。

四公里长,三百多米宽的一条山谷被发现,也就是白云山东北方向的一个大山沟。

“所有人都退出沟外,不管发生任何动静,没有我的命令任何人都不准进来,违令者斩!”

祁三郎带领一个排把榆树大炮、三枚炮弹、一个小煤炉、一捆松明子运进山谷,李宪一摆手就把所有人赶出去。

三枚炮弹的装药量都不一样,分别是两百克(四两)、三百克(六两)、四百克(八两)。

后世的炮弹采用的是黄色炸药,李宪当然知道标准装药量。可现在是黑色炸药,如何才能找到最佳装药量,这就需要实验。

采用这种分级实验,李宪就是想验证一下戚继光当年所说的是否属实。

根据《武备志》记载:“威远炮,每用药八两,大铅子一枚,重三斤六两,小铅子一百,每重六钱。大铅子远可五、六里。”

记载的“大铅子”三斤六两,用药八两。李宪设计的弹头三斤半,所以他第一次试验的极限装药量,就是四百克,八两。

李宪计算过,明朝的一里大约是560米,五里就是2800米,所以他选定的山谷直线长度四公里。

和明朝的那种简陋火炮相比,李宪的大炮有三个划时代的优势:

第一,流体力学原理属于近代理论,李宪设计的锥形弹头降低了飞行阻力,增加了稳定性,所以射程比圆球弹丸更远。

第二,采用弹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