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都市言情>歌鹿鸣> 第26章 等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章 等待(1 / 8)

“与远迩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

********************

郑和,即原来的马和马三宝,已经四十五岁了。

人到中年又多历戎马倥惚,早已没了少年时的冲动,微微含笑的面容下是满满的稳重深沉。史载当时的相术家袁忠彻形容郑和:“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白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音洪亮;丰躯伟貌,博辨机敏;有智略,知兵习战,帝甚倚信之;姿貌才智,内侍中无与比者。”

总之,是一位身高一米九,相貌堂堂,文武双全的朝廷要员。

身旁是他的副手王景弘,也是宫中皇帝数一数二的亲信。朱瞻壑虽是汉王世子,对此二人,尤其郑和,也忌惮三分。

明太祖朱元璋曾命令后宫包括妃嫔包括内侍禁止干政,后宫门口设有一铁牌,大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建文帝一朝四年,对此祖训严格执行,宦官不得与外臣勾结,不得穿戴外臣官服,不得超过四品俸禄等等。

可是永乐帝不一样。

在还是燕王的时候,朱棣就大量启用内侍,这当然很大原因是燕王只能依赖王府内部的下属。在登上皇位后,永乐帝对有功的内侍厚赏有加,并继续允许宦官参政议政,尤其在外交上多用宦官,开始了明朝重用宦官太监之风,为日后的大明政治埋下了极大的祸患。

《明史》列传上首次出现太监,第一是郑和,第二是出使西藏的侯显。可见太监的势力在永乐时开始渐趋壮大。

永乐元年,郑和出使暹罗,作为大明的全权代表,圆满完成任务。永乐二年正月初一,永乐帝在这个重要的节日上,在各国使臣云集满朝文武大臣聚会的盛节大典上,亲自御笔书写了“郑”字赐给他,赐姓的同时提升为正四品内官监太监,仅次于司礼监的品级。这么做,当然不仅是奖赏,更是竖立郑和的地位及威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