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都市言情>歌鹿鸣> 第73章 先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3章 先生(1 / 8)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

内书堂,设在后宫御花园的西南角,两进四间大瓦房。

朱瞻基分枝拂柳,穿过曲廊。二月末的天气还很冷,池塘中仍结着薄冰,柳枝却已微微冒出了些绿意。随行的太监金英想要通传,朱瞻基示意他不要作声,轻手轻脚、立到了内书堂窗外。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朗朗的读书声,自房内传出来,声音甚是洪亮齐整。朱瞻基觑眼瞧瞧,房内大约坐着一百多人,大都是十几岁的小内侍,也有些年纪更大,和几个看起来只有七八岁的。

瑈璇立在前中台阶上的案几之后,身着蓝衫头戴唐巾,风流儒雅。朱瞻基看了心中一动,她这身打扮,正是二人在桃叶渡初遇时的模样。可瞥眼再看,不由好笑,瑈璇手上握的不再是折扇,竟是根七寸六分长的戒尺。

自这内书堂设立之后,大明的宦官开始了识字学文化。有些史学家认为,这是后来明朝宦官弄权祸国的原因。理由是如果不识字,你坏就坏得有限,坏不到哪儿去。

这个推论未免牵强。

识字读书,学得是忠孝节义礼仪廉耻。宦官当权,却是皇权专制制度的必然产物:皇帝一个人忙不过来、或者不想忙、或者想与朝臣百官抗衡,自然便依赖宦官。识字不识字,影响恐怕不大。

自明太祖起,宦官便被看作皇帝家人,有关宦官的制度规定是记载在《皇明祖训》中,这是给皇帝后代子孙看的。而不是像其它朝纲,记在《会典》《诸丝执掌》之类的规章中。皇帝一个人有困难时,自然是找这忠心顺从的家人宦官。

宦官干政,与内书堂、实在没有必然联系。终宣德皇帝一朝,太太平平。宣德皇帝此时站在堂边旁听,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后代子孙会被这些恭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