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诡三国> 第2789章涟漪渐起鱼脍香,上下相离难相得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89章涟漪渐起鱼脍香,上下相离难相得(2 / 8)

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对外贸易在社会产品中所占的份额很小,以至于统治者一般对外贸很不重视。特别在建立中央集权封建国家以后,华夏自诩为泱泱大国,认为自己什么东西都有,然后产生了一种华夏『百产丰盈,无物不有』的观念,执政者也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一种超然的优越感,把对外贸易看成无足轻重之事。

因此在华夏封建王朝的统治者的观念当中,外贸往往是为了某个战略目的而产生的附加产物。重点是战略,而不是外贸,不是商品,不是经济,甚至可以为了战略而暂时的牺牲经济。

这就必然导致了这种类型的外贸不可能长久保持。

典型的例子就是《管子》。

管仲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视商贸的古代先贤,在他的指导之下,齐国从流落君王一度爬升到春秋霸主,足可见管仲的厉害之处,可问题是管仲最大问题在于他过于重『术』,而忘了『本』,不管是在地数篇还是海王篇之中,都是阐述了一种通过商贸钳制他国的手段,而且是无所不用其极,也难怪后来的儒家子弟对于管子多有批判了。

东汉当下,基本上来说就是一个与商贸理论有些脱节的朝代了。西汉多少还算是可以,毕竟西汉对于外界是开放的,最早的西北丝路,西南通往身毒的商道,北漠的互市,都是对外贸易的展开,但是到了东汉之后么……

重农抑商使得商业成为了农业的附属品,自然体商人的地位一再被降低,在这个过程当中却有大量的官商,地方乡绅充当了这个商人的角色,使得商贸体制走向了官僚商人的结构,使得百姓承受的剥削更加的严苛。

唐代恢复了对外商贸,但是在理论上并没有多少进展,直至北宋的沉括,才有了从封建国家经济角度结合生产、专卖制、货币流通等来考察对外贸易问题的理论发展,他从对外贸易关系来分析当时的铜钱外流问题,然后通过贸易关系来推演和预测,并且以此提出建议解决方案。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