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诡三国> 第1532章 川蜀之道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32章 川蜀之道(2 / 6)

能三分天下的所谓概念深信不疑,可是到了现在才知道,其实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不过是罗老先生的一个玩笑。

真实的情况是任何一方都有天时地利人和,只不过是或多或少罢了。天时这个暂且不讨论,各人有个人得机会,单单说这个地利,刘备的川蜀,难道就没有地利?还有曹操的关中,若不是子午谷等山道地利,刘备会攻打得那么艰难?

人和就更不用说了,根本就没有大范围的人和,有一小部分就已经是很不错了。纵观整个三国,哪一家不是在和外部打生打死的同时,内部也在打死打生?

曹操为什么称呼夏侯渊是白地将军?只是因为鹿角的关系?

孙权为何前期打压江东四大姓,后期又提拔这四姓的子弟?还同其联姻?

刘备进川之前人才济济,为何进了川之后却陷入困境?真的是因为川蜀之中就没有后继人才?

对于不服自己的这些大姓大户,当地的豪强士族,不管是曹操还是孙权,抑或是刘备,采取的策略都相差无几,华夏优良传统一脉相承,打压和拉拢。

其中暴躁老哥孙策是下手最狠的,就像是后世许多杠精一样,动不动就叫嚣着杀杀杀,然后“屠戮江东英豪”,杀鸡给猴儿看,于是东吴四姓只好暂时表态臣从,随后便千方百计找了个机会,干掉了孙策。

历史上的这种敌对和压制的政策,可以说是引发了孙策的惨案的前提。所以孙策临终前也明白了这一点,所以对孙权说:“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暗示孙权可以放宽一点儿对吴人的抑压政策,以建立更广泛的统治基础。

曹操就稍微好上一点,但是也好不到哪里去,杀边让,杀杨修,杀孔融,当然,曹操不像是孙策,动不动就屠戮全族,而只是大多数时候只是杀头面人物,但是就算是如此,曹操也没捞到什么好结果,到了赤壁之战后期,矛盾便是全数爆发……

刘备呢,前期确实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