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诡三国> 第1637章 天下何为重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37章 天下何为重(4 / 7)

编织,现在又加入了棉……

徐岳听了,不由得有些心动,顿时沉吟起来。

斐潜又对着枣祇说道:“今传农书,或成于战国,或册于汉初,皆不符当下时令也……更何况如今农桑器具也大有不同,上古多用石,后用铜,今用铁,亦有差别……故而皆不可取也……”

这一点,斐潜倒不是在忽悠,而是真实情况。

春秋战国时期,以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为主要标志,中国的农业生产力在发生了一个飞跃。但当时的铁农具以小型的镢、锸、锄之类为多,铁犁数量很少,而且形制原始,牛耕的推广还是很初步的。

秦的统一,原本应该是要给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的,但是短命的秦朝,又导致了华夏再度陷入混乱,直至刘邦结束了楚汉相争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华夏,才重新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到了汉武帝时期,生产力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以“耦犁”的发明和推广为标志,铁犁牛耕在黄河流域获得了普及,并向其他地区推广,农业产出的增加也给汉武帝讨伐匈奴的军事行动,撑直了腰杆。

在战国秦汉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关中地区处于领先的地位。商鞅变法后,秦国长期实行奖励耕战的政策,农业经济发展很快,牛耕也比关东六国有较大程度的推广,汉代之后也不例外,关中的农桑一度成为了整个华夏的标准榜样。

这个时候,便出现了一批指导农桑的书籍,最著名的便是《氾胜之书》,一度成为了几乎所有汉代农学的标准指导性的读物。

不过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说其他地方,就连关中的气候也和汉武帝时期的大不相同了,旱地增加,气温下降,连续的开荒导致的植被减少,蓄水能力下降等等,都导致了生产条件有极大的偏差,因此再用之前的农书作为指导,无疑就是一种极大的错误。

枣祇对于有利于农桑的事情,基本上都不会有什么反对意见,这一次也是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