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都市言情>影帝重回十八岁> 202、著名影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02、著名影星(2 / 4)

没想过,为什么不出去招揽。

当然,这也跟以前的电影发行方式有关。

几年前,当时全国17家制片厂,除八一厂外几乎都死光了,就算是京影厂,要不是前两年韩平发掘了冯晓刚并给他支持,有了贺岁三部曲带来的收益,京影厂也得完蛋。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新成立的华影集团才有韩平的位置。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华夏那时的电影完全是计划经济模式——

电影厂靠国家拨款拍电影,而电影拍出来后必须卖给、准确说是交给华夏电影公司,也就是现在华夏电影集团的前身之一。

而华影公司没有市场投入就白白拿到了电影的发行权,但是发行收入与制片厂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每一次电影厂拍片,不管花多少钱,华影公司只先“借给”制片厂一百万,到了第二年,华影公司按每卖一个拷贝支付10500元给制片厂。

就是说,如果发行拷贝不足95个,制片厂还必须退钱给华影公司——即使华影公司的发行收入可能上千万。

这就把华影公司立于只赚不赔的境地,卖的好大头也是他们拿,卖的不好——还钱!

但电影厂就坑了,开始还安心拍片,但时间长了,就发现大部分都是赔钱。

于是,他们都开始咬紧牙关拍摄百万元以下的电影,目的就是“黑”华影公司的这一百万借款。

只不过这样一来,电影质量越来越差,人家好演员宁愿拍电视剧也不拍电影。

92年京影制片厂拍摄《大撒把》,就是霍建起担任美术师的那部电影,制片厂开会好几次,才决定把葛优的片酬从1500元上调到5000元。

现在看来似乎像是天方夜谭的不可思议,但当时情况的确如此。

这样的制度,无论幕后还是演员,都没有那种积极性,反正拍的好是这么多钱,拍不好还是这么多钱,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