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控明> 第一百二十七章 进京奏对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二十七章 进京奏对(3 / 5)

馆”。

所谓的“秦音试馆”其实就相当于陕西省的“驻京办”,位于前门外的三条胡同,成立于永乐年间。早年间,陕西学政为了方便本地的读书人考试而修建,是陕西读书人在京最大的聚集地,后来经过屡次扩建,已经成了类似于“驻京办”的机构。

进宫陛见不是那么容易,需要耐心等待,足足等了半个多月还是没有一点消息。但这些前途远大的陕西官员却没有闲着,而是整日里东门西走,往来于各个衙门之间,无非就是攀交情走门路,为以后的升迁做好铺垫。

张宁不是通过科举正途上来的官员,也就没有“同年”,更没有“座师”荫庇,就是想跑跑关系也没有那个机会。而且张宁不是因战功升迁上来的武官,也就谈不上什么“袍泽之谊”……

既没有同门的师兄弟,又没有关系深厚的战友,不文不武的身份实在尴尬。当别人都趁着这个难得的机会奔走“跑官”之际,张宁只能整天老老实实的在“秦音试馆”吃饭睡觉,简直就是一个另类。

其实张宁早就意思到了自己是一个“另类”的存在,因为他和其他那十三个陕西“同僚”完全不同。

别人都带着师、长或者上官的推荐信,同时还带着大量的金银表礼,很容易就能和京官们攀上关系,再送点见面礼什么的,自然无往不利,很快就能找到阵营归属,融入到各自的小圈子当中。

官场上,最讲究的就是抱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官官相护”。

或是因为地域,或者是同科,或者是拥有同一位“座师”,等等这些了乱七八糟的关系共同构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关系网。加入这个巨大的关系网之后,本着“花花轿子人抬人”“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原则,相互之间拉帮结派,就等于是走上了升迁的快车道。

终明一朝,通过科举入仕的官员都有着天然而又巨大的优势,这当然是因为大明朝奉行“以文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