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甘露之变> 第三节 安史之乱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节 安史之乱(3 / 17)

安北单于二都护府属之,捍御突厥。

(二)河西节度使,治凉州,断塞吐蕃突厥往来冲道。

(三)河东节度使,治太原,与朔方为犄角,备御突厥及回纥。

(四)陇右节度使,治鄯州,控遏吐蕃。

(五)安西节度使,治安西都护府,统辖西域诸国。

(六)北庭节度使,治北庭都护府,防御突厥余部。

(七)范阳节度使,治幽州,控制奚契丹。

(八)平卢节度使,治营州,安东都护府属之,镇抚室韦靺鞨诸部。

(九)剑南节度使,治益州,西抗吐蕃,南抚蛮獠。

(十)岭南节度使,治广州,安南都护府属之,绥服南海诸国。

李隆基设置的这一防御体系在对外防御上是较为严密的,他们之间可以相互配合,互为犄角,同时又可以彼此牵制,互相防范,不至因兵力过重而导致边将作乱。但制度是一回事,具体执行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最大的问题就是将帅久任,不按时换防。由于府兵制的废止和募兵制的实行,当兵在当时已经成为了一种职业(类似当今的雇佣兵)。而边兵在边地长期驻守一地,久不更调,便逐渐变成了地方节度使的私人势力。兵士只知有将帅,不知有皇帝。这无疑就增加了边将拥兵自重的可能性,为其作乱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到后来,更演变出了一人身兼数镇节度使的情况,危机更加严重。

宰相李林甫对边将的策略更使这一危机雪上加霜。他为了独掌相权,不仅控制朝廷百官,对于边帅的防范也不遗余力。

自唐兴以来,军事统帅都用忠厚名臣,规定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四夷之将,犹不专大将之任,皆以大臣为使以制之。”这些名臣往往从节度使的位子上直接入为宰相,所谓“出将入相”,便是指这种情况。开元时期,像郭元振、薛翊、张嘉贞、张说、杜暹、萧嵩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