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甘露之变> 第八节 永贞革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节 永贞革新(7 / 14)

唐顺宗带病即位后,按理来说,王叔文等人终于可以大展宏图了,谁也不曾想到,促使唐德宗急病而亡的唐顺宗的失声,也促使了永贞革新的短命。

唐顺宗即位后,王叔文大受重用,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翰林院在金銮殿西,地近天子,以文词掌诰敕,兼备待顾问,辩驳是非,典掌缣牍,受命得处理一切事务,一日万机,权本极重——唐顺宗此举,实际上等于将朝廷决策大权交给了王叔文。

王叔文之所以没有拜相,是因为他自己也知道声望不足以服众,不便公开掌握朝政大权。他另外荐举老资格的韦执谊为宰相,而他自己躲在幕后,“内赞画谋”,指挥定夺。韦执谊也不负王叔文首引他为相的情谊,两人一人在翰林决策,一人在中书承行,内外配合,开始推行著名的永贞革新,因台前幕后者为王、韦二人,历史上又称“王叔文、韦执谊用事”。

值得注意的是,一直被王叔文称赞有宰相之器的刘禹锡却没有拜相。历史人物当时的处境和心理,现在已经很难还原。但唐顺宗即位后,“二王刘柳”集团处在中枢核心权力圈的始终只有二王和韦执谊。就连王伾在唐顺宗登基后,还依旧是翰林待诏的身份,没有升迁。后来,王叔文为了掌控财政,领了一系列职位,王伾才被任命为翰林学士。

北宋王安石在《读柳宗元传》中感叹说:“我看八司马,都是天下的奇材。”唯独没有提集团中的核心人物——王叔文和王伾。

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二王确实是才干不够,但八司马中却没有一人进入中枢领导层,由此可以推断,王叔文不推荐刘禹锡入相,不推荐八司马入中枢,多少有点私心。他在东宫十八年,看多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和宫廷权术,绝对是要为他自己考虑的。他有改革的宏愿,却不愿意他人功在自己之上。其中的种种微妙之处,绝非一言一语所能说清。历史上许多胸怀大志、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物,都有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