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乱世栋梁> 第七十章 不学无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十章 不学无术(3 / 4)

之誓实现、郑庄公和母亲在地道里重逢的那一年。

四场战争,说明了‘郑伯克段于鄢’整个故事跨度年间,诸侯国之间的局势。

所以,郑伯克段于鄢,正确的理解应该如下:

郑庄公继位,根基不稳,面对母亲(外戚势力)的逼迫,只能退让,封大城给弟弟做封地,而不是单纯的纵容弟弟。

郑庄公继承了郑武公的志向,即让郑国称霸,以拱卫周天子为名(郑国在成周雒邑以东),讨伐周边诸侯,扩大郑国版图,这对郑国贵族是有利的。

所以,郑庄公要坐稳国君之位,必然以郑国(即郑国国内贵族)利益优先,不能让郑国成为申国的护院。

不能为了抵御楚国,而无力扩张郑国版图。

郑庄公六年,楚攻申,楚国未能得逞,武姜担心娘家安危,对郑庄公不听话(不愿优先保护申国)忍无可忍。

于是彻底下定决心,让次子段替代郑庄公,成为郑国国君。

但需要时间栽培实力,而郑庄公也没闲着,加紧笼络贵族,不好和母亲、弟弟翻脸,这不是进一步放纵弟弟,而是基于现实不得不做出的让步。

郑庄公二十二年,段羽翼已成,起兵夺位,而郑庄公也获得国内贵族支持,实力更强,轻松将弟弟击败。

段逃亡卫国,卫国便有了借口,派兵攻郑。

郑庄公迫不得已,想了办法应黄泉之誓,把母亲接回来,由此获得王师助战,赶走了卫国,并且攻入卫国。

所以,整个故事里,主导郑庄公行为的,不是母子、兄弟情仇,不是故意放纵弟弟,而是现实权力斗争需求,做出各种让步。

当他根基稳了,获得贵族们的支持,才将弟弟(外戚势力)解决。

《左传》记载的是诸侯们的故事,那么看这些故事时,不能仅仅当做诸侯的家事来看,还要当做国事来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