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大隋兴衰四十年1·东亚霸权> 第六章 杨坚辅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章 杨坚辅政(2 / 11)

子宇文衍当了皇帝,所以不存在让谁当皇帝的问题。

但是,小皇帝宇文衍刚刚八岁,不能亲政,需要有人辅佐。这时候,遗诏就要解决谁来辅政的问题了。

那么,究竟由谁来辅政?根据史书记载,这时候,北周宣帝已经“喑不复能言”,嗓子哑了,说不出话来,所以,两位草诏大臣的地位一下子重要起来。大权在握,他们何不把自己的想法通过皇帝之口传达出去呢?那么,这两个御正大夫到底怎么决定的?在这两个人之中,刘昉起了主导作用。

据《隋书·刘昉传》里记载:“昉见静帝幼冲,不堪负荷。然昉素知高祖,又以后父之故,有重名于天下,遂与郑译谋,引高祖辅政。”刘昉看静帝幼小,恐怕担不起国家重担。而刘昉跟杨坚很熟,杨坚又是皇后的爸爸,有大名于天下,就和内史上大夫郑译商量,在遗诏中写上杨坚众望所归,让他来辅政。

可能很多读者朋友不理解,就算太上皇已经无法表达自己的意志,北周皇室总还有别人,刘昉和郑译为什么不听听有关人士的意见,就要自己伪造皇帝遗诏?另外,他们为什么会选择杨坚?

先看第一个问题。刘昉等人为什么要伪造遗诏?因为他们是所谓的佞臣。当初,北周宣帝为了提高皇权,拼命打压老臣、宗室,启用没有太深背景的新人。刘昉和郑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凭借东宫佞臣的身份,当上了御正、内史等皇帝身边的侍从角色,成为宣帝的心腹。

这样的人固然对皇帝言听计从,不会威胁皇权,但是,他们也有弱点,就是政治立场特别不稳定。他们在朝廷本来没有什么根基,能够做到这个位置全凭当朝皇帝的宠信,所以,他们的政治抗压力也特别弱。他们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旦宣帝去世,他们这些所谓先帝幸臣在新皇帝手下肯定不会有好结果。

要想维护自己的荣华富贵,最好的方法就是拥立一个新的当权者,让自己重新变得重要。有了这样的想法,他们当然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