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楚书,太祖皇帝本纪> 第二百二十六章:四位知府(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二十六章:四位知府(上)(2 / 4)

如果历史的进程不因为骆永胜的出现而被打乱,那么早在两年前沈曾就应该入仕赵宋,继而一步步走到大理寺丞的显赫官位上。

他的儿子沈周也会按照人生的既定路线参加科举、娶妻生子。

生下那个集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与一体,且代表宋元时期最高水平的天骄,《梦溪笔谈》创作者沈括!

至于晏殊,他籍贯就是南昌人。

景德元年,年仅十三岁的晏殊得到江南路按抚张知白的推荐,将于景德二年直接赴东京参加殿试,结果景德二年,骆永胜造反了!

晏殊的入京之路被断,从此就成了楚民。

几年兵荒马乱下来,也是晏殊命大活到了今时今日,这不就来参加大楚国考了。

至于最后一位。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如雷贯耳的范仲淹能来,完全就是命运使然了。

范仲淹幼年丧父,其母带着范仲淹改嫁山东,所以范仲淹的童年是在山东长大的。

后来养父病亡,范仲淹与其母准备回苏州老家,娘俩一路就过了长江。

但此时的长江以南早已是处处兵戈马乱,苏常二州成了朝廷囤积重兵和粮草辎重的要塞之城,娘俩无依无靠,就被流民裹挟着西向,于景德四年、大楚正统三年进入南昌定居。

在南昌的一年后,这不就赶巧碰上了大楚国考吗。

此时二十岁的范仲淹可对大宋朝廷没什么太多的感情,他也没打算为赵宋鞠躬尽瘁,参加大楚国考也就成了理所当然。

这可真是风云际会,多少天骄英才顺势而出、粉墨登场,踏上历史的舞台。

若是按照十年前历史小说的剧情套路,骆永胜应该把这四个人一口气都招进政务阁做阁臣,不过骆永胜显然没这么大方。

名人确实是名人,但名人他也是人。

年纪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