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楚书,太祖皇帝本纪> 第二百三十七章:荒谬,往往更加合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三十七章:荒谬,往往更加合理(2 / 4)

带着张耆和王钦若的关系就好不到哪里。

注意前文中一些细节处的交代。

赵恒单独接见过王钦若聊封禅的事,那个时候张耆没有在现场陪同,而赵恒每每见寇凖的时候,张耆都在。

为什么见王钦若没有张耆。

因为赵恒决定甩锅给寇凖,张耆在的话,赵恒知道张耆一定会反对。

他心中对于是否甩锅给寇凖是有犹豫的,所以需要王钦若给他勇气,而张耆一旦开口反对,那么势必会让赵恒难以决断,继而无法下定决心。

他已经夭亡了几个儿子,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那么此生封禅一次泰山,临死前自我安慰成为一个伟大的帝王就成了赵恒所剩不多的人生诉求。

而赵恒单独接见王钦若的事,作为大内总管的张耆会不知道吗。

显然他是知道的。

可是即使事后知道,张耆也没有劝过赵恒,同时也没有选择报信给寇凖。

显然,在赵恒和寇凖两人之间,张耆选择了赵恒。

是功利心的作祟,使得张耆臣服了权力?

一个重感情者显然不能用功利的角度来分析。

张耆和赵恒的感情更深厚。

他选择赵恒,哪怕赵恒是错的,哪怕明知道赵宋离不开寇凖这位宰相,他也支持赵恒。

这就是感性战胜了理智。

可是良心上的煎熬和对寇凖的愧欠感会出现,这种愧疚外人无法理解,可在心里,张耆绝对因此而恨上王钦若。

所以,两人之间早已有仇。

白矾楼的事只是一次冲突,事看起来不大,但这个导火索是落在了一堆火药桶上啊!

于是,当王钦若言语攻击张耆图谋不轨的时候,一直死忠于赵恒的张耆爆发了。

感性又一次战胜了理智,他挥剑杀了王钦若。

下手的那一刻,张耆自己预料不到过这一剑的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