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奋斗在大明> 第七十三章 回上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十三章 回上海(2 / 4)

周梦臣离开上海不过数月而已。但是上海港已经截然不同了。

如果说,在周梦臣出征的时候,还能做到清理上海港,让所有军用船只停进上海港。而今却不一样了,已经做不到这一点。

前文说过,上海港是一个河港,所有码头都在上海县城以北,吴淞口以南,这一段吴淞江,后世称之为黄浦江。这一段河道两侧。

这一条河道两侧,并不是所有河岸都能够作为码头的。再者,周梦臣虽然对上海港的基础建设投入不少,但还没有将上海港所有潜力挖掘出来。一般情况下也就算了。

当大军数百艘船,而且都是大船,一艘船比寻常三桅船大上一倍甚至更多。

以上海港原本的泊位,是勉强够用的。

这也是为什么周梦臣出发的时候能从这里出发。

但是开海之后,上海港简直如同燎原一般。

周梦臣出去这半年,整个是适合跑南洋航道,这几年倭寇闹得厉害,也限制了中外贸易,而今一放开。原原本本的中国货物,从上海港流向南洋各处。各处商人发现,这一次生意分外好做。

因为首先有官方背书。

虽然大明没有在每一个国家都留驻使节。但是几乎所有南洋国家都有华人。这些在当地有家有业的华人都有了与大明官府联系的渠道。直接与海关联系,其实就承担了大明外交使节的作用。再加上他们在本地本来就有一些根基。

有国家背书,和没有国家背书是完全不一样的。

诚然,前文也说了。大明对于南洋的经营,虽然一百多年的雨打风吹去,已经所剩无几。但是那是作为国家来说的。对于大明重返南洋来说。但是对于个人就不那回事了。

如果是一个普通汉商,弄死你就弄死了。大海茫茫,有无数风险,但是总体上来说,人祸还是多过天灾的。以这年代的消息流传渠道,即便是在国内行商,死在外面,不知音信的不知道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