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大人,得加钱> 第一千一十九章 维新兴废,在此一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千一十九章 维新兴废,在此一战(2 / 4)

等地办事大臣,但主要是协调各部及边务、民政事务,各部具体事务由外札萨克的大小王爷、台吉管辖,遇有战事也是各札萨克的王爷征兵、出兵,不过札萨克的王爷们没有指挥权,只能听从将军调遣。

相当于后世的南朝鲜。

为了拢笼这些外萨克的蒙古王公,清廷前后册封了三千余爵位,亲郡王多达上百人。

随着漠南蒙古归顺,漠北的蒙古王公大臣就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敢带兵南下,因此就算乌里雅苏台将军成衮札布真想从关内的政权更迭分一杯羹,他能马上动用的兵力其实就是国初沿袭下来的漠北三营。

驻防在库伦的清军称“前营”,驻防在科布多的清军称“后营”,驻防在古城的清军称“西营”。

康雍时期,由于实行“皆征蒙古兵以戍,以屯,以牧焉”的政策,因此三营鼎盛时期有近六万兵马,其中大半都是扎萨克王爷们的族人。

西北战事平息后,乾隆便将前番交由兆惠等带领的关内清军撤回关内,并于库伦、科布多设参赞大臣管辖。

也在这两个地方驻军。

驻军兵力是库伦办事大臣领绿旗兵125名,科布多参赞大臣领绿旗兵326名,也就是说漠北三营的前营和后营总兵力加一起不到500人,且清一色是绿营兵,没有满蒙兵。

这点兵力当然谈不上对外札萨克的有效管理,只是个单纯象征意义,因此清廷一直将外蒙诸部视为“藩属外国”,也是后来嘉庆不想干涉外藩事务的原因之一。

驻兵少,加之沙俄势力入侵,导致后来外札萨克迅速脱离中国。

为了让这几百绿营兵能安心在漠北驻防,乾隆定下三年轮换制,就是每隔三年由原营派员前来替代的换防体制。

换言之,乌里雅苏台将军以及所辖的办事大臣们真铁了心要和六皇帝过不去,在无法征召外蒙古诸部参战情况下,他们根本没有任何行动力。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