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奋斗在新明朝> 二百四十四章 风云变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二百四十四章 风云变幻(2 / 7)

吏部尚书,下一步只等着众望所归入阁拜相。而赵老大今年才刚刚做上同级别的左都御史,甚至为了这个左都御史,连自己的弟弟都压制在家里以避开言论。相较之下,做人差距真大。

其实这也是李佑求全责备了。无论是谁来担任左都御史,也不可能彻底掌握住全部言官的嘴皮子。京师里科道官数量级在一百五十个左右,来自于天南地北五湖四海,大都以清流自诩,谁有本事全都管的住?除非他带有主角光环。

况且科道言官很大程度上就是舆论风向,出于某种心照不宣的原则,朝廷不会让一个能够彻底掌控言官的人担任左都御史的。不然出现舆论一言堂,岂不有蒙蔽圣听的可能?

李佑埋怨完赵良仁,又担忧弹劾这件事该怎么应对?那些言官们抓住停职待勘里的这个勘字不放,很是烦人。自己被袁阁老当众点出一堆所谓劣迹,也真授别人以柄了。

想到袁阁老,李中书忽然有了主意,所以不必去麻烦诸位靠山了。况且去请各位大佬们出面效果也难说,即便你权势熏天摆平了一百四十九个言官,但只要有一个人不要命的弹劾你,那还是弹劾…横的怕楞的,楞的怕不要命的,这条规则在官场中个别时候也通用。当年单枪匹马的海瑞海青天便是这般让大家无可奈何的。

次曰初九,是有早朝的曰子,一切照旧,走了一遍形式。朝会结束后,慈圣太后有谕,于武英殿面见大臣。

二百多年前,朝会人多口杂丧失决策功能后,君臣面议就成了一种取代朝会的决策形式。这个人员范围小了很多,一般都是大学士九卿之流,朝会结束后有要事奏报的人也可以参加,某种程度上也相当于廷议了。

不过自成化朝起,就连这种君臣面议也成了一种奢望,除了偶有如孝宗、毅宗皇帝,多数情况下都是君门万里、天颜难见。

到了如今景和朝,代天子秉政的慈圣太后贤明有德,倚重大臣,所以时常在武英殿召集群臣面议断事。大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