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穿越1862> 第八百零三章 打改了的‘学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百零三章 打改了的‘学生’(1 / 5)

伊藤博文听明白了黄遵宪话里的意思。中国政府通过投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吸取广大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处的产品普遍是民众生活的必需品,中国政府控制、打压这些种类产品的价格,以相对低廉的价格买到民众的手中。这是一种薄利多销的商业模式,同时也能让国人与这些工厂产业形成一个好的循环。百姓在工厂干活,参加生产,挣了钱,再用这些钱购买日用品,购买粮食。华元自然而然的就融入了社会,因为中国各地都有大量国资的百货商店以及大型超市,使用华元在最初的时候可能还会有价格上的折扣优势!

当华元融入了社会之后,中国政府的根基也就深厚了。而中国的军队与俄国人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人对于新秦帝国的认同感,华元的存在价值就更一步得到了巩固。当然,这也因为中国控制了南洋相当一部分的粮食贸易。而且东北是一座宝库,来到那里的移民,粮食自给普遍只需要一年时间。中国人还趁此推行机械大农业,进一步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成本,扩大了个人的农产量……

“社会财富的丰富与积累能最大程度上安定民心。百姓们满心的想多打粮食。所以油料、布匹、日用品都很是匮乏。国家在东北种植大豆,在西北推广棉花,另外还有麻、油菜、花生、竹子、苜蓿、树木,这些都是可供工业生产的经济作物。农民种了出来,卖给厂家,然后用拿到的钱去购买食用油、布匹、家具等等,这也是一个小循环。

民众为了购买生活用品、铁器,就必须弄到钱才行。慢慢的。钱就成为了一种产品的替代物,老百姓会遗忘了金银,而把钱只当做钱来。

在推广华元之初。很多人既然能靠劳动赚取华元,他们就不肯用金银来换华元。可是当一样有一样的工业产品出现在大家眼中。当大家需要的东西越来越多,华元不够用的时候,很多人就很拿出金银来到银行去兑换华元了。于是政府就不用再担心,华元不被认同的情况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