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大明话事人> 第二百一十二章 嘴上都是义气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一十二章 嘴上都是义气(3 / 4)

头颤颤巍巍,仿佛一碰就倒,回答说:“我们小民虽然卑贱,也知道义气二字。

南京无道,商帮无耻,林解元无辜,我们九都百姓义愤填膺,也只能借此表示民心愤怒了!”

邓知县可不是好糊弄的平庸人,当即一针见血的说:“依本官看来,你们这帮刁民就是想找个理由逃税!”

钱粮都是征收后统一调度起运,谁怎么知道哪颗粮食送京师,哪颗粮食送南京?

所以“罢交南京粮”的意思,其实指的是罢交这个额度!

江南尤其苏松地方,赋税相比别处太高,钱粮其实很难收齐定额。

要不然官场上也不会默认,只要能征收七成就算合格了。

在这种数目高低可浮动背景下,本地人为了少交钱粮,就会一直和官府斗智斗勇。

最后征收多少就看博弈结果,官府强势就能多收点,官府弱势就少收点,这简直就是大明江南地区永恒的主题。

在邓知县看来,这万民书里的民意纯属扯淡,就是刁民们为了找借口少交钱粮,联合起来逼迫官府。

大明南京城是一个消费城市,每年南京卫所军户需要输入粮食百万石左右,大部分就近仰仗于江南。

就拿吴县来说,不细算本色折色,税粮笼统定额一般在三十万石左右,解运到南京的大约在五万石左右,也就是占全部的六分之一!

所以这帮刁民“罢交南京粮”的真实民意就是,在七成合格的基础上,再打折减去六分之一,最后只交定额的五成多!

邓知县越想越生气,你们这些刁民说什么“对林泰来被捕义愤填膺”,只怕嘴上都是义气,心里都是钱粮!

但又不得不承认,这事很棘手,因为并不是几个刁民异想天开,信口开河。

有社团堂口为纽带形成的组织力,有林泰来这样的精神领袖提供了理由,有逃税这种真正的民意支持!

规模还很大,这九都百姓差不多占据了全县三分之一的人口,镇压都不容易。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