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大明话事人> 第四百三十四章 为了这一方净土(求月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三十四章 为了这一方净土(求月票!)(2 / 6)

后没大事就不开君臣面议的朝会了,升官的人也不要来面君谢恩了。

林修撰对此非常淡定,这才到哪?

现在万历皇帝偶尔还能召见大臣说说事,再过十几年,只怕连内阁大学士都记不清皇帝长啥样了。

又听到唐文献说:“第二道旨意跟我们翰林院没多大关系。

因为兵部曾奏说近来边防废驰,阅视宜严,于是皇上下旨,选内廷官九人分头巡阅九边,并严核边臣是否失职。”

“嗯?竟有此事?”这条消息成功引起了林修撰的兴趣,脑中疯狂的运转盘算起来。

最后结论是,这個差遣应该争取!

第一,可以熟悉边镇情况,积累经验,为几年后混军功打基础。

等到需要出征时,朝廷肯定优先选择有边镇经验的大臣。

第二,隆庆议和后,大部分边镇没有大规模的战争,安全上没有问题。

至于几百人规模的入侵或者冲突,林修撰还不放在眼里。要是遇上了,还能顺手刷点业绩。

第三,可以去辽东镇巡阅,有李家关系,肯定好办事。

以后在朝鲜开打时,作为刚去过辽东巡视的官员,更容易获得机会。

第四,自己在翰林院无事可干,接不到合心的宗门任务,抄书又有人代劳,还不如出差刷业绩。

而且在外面晃荡,可以躲开国本之争,一举两得。

第五,这个差遣比较好争取,只从内廷官选人,竞争相对很小。

内廷官概念指的是内阁、翰林院、六科、中书科、尚宝司等衙门的官员。

内廷特点是办公地在宫里,性质上是皇帝的侍从顾问,与外朝部院是相对应的关系。

自古以来就有这种内外的区分,比如在汉代,内朝就是尚书台,外朝就是丞相三公九卿。

总而言之,只从内廷官选人,范围就小多了,估计就是天子派侍从官巡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