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都市言情>穿在1977> 第44章 脑壳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4章 脑壳昏(2 / 4)

但是老杨大气啊,又是送棉被又是送衣服,他都这样子,你让我们不参考参考?”

肖烈文左右看了看,然后盘算一下,说道,“依我看,就按照10块钱的标准来,凑3块钱的肉、5块钱的米,再搞2块钱的棉花,棉花可以做棉袄、棉絮,不管城里乡下都用得上。”

顿了一下,又说道,“我也就是这么一说,不一定就搞这几样东西,其他的像菜籽油、酱、酱油、醋也都行,反正都是生产队里自己产的东西,花不了多少本,说出去也不怕人讲闲话。”

说着看向张广文,“你跟杨传福不好比,他们是私人出东西,然后队里再给他们补工分,再说他们送了衣服,队里也给衣服,这么多衣服那娃儿能穿到什么时候去?差不多就行了。”

上次杨队长过来,只说了自己和刘会计、黄保管员给东西,没说具体情况,他们还以为那些东西都是给陈凡的回礼,不知不觉就参考那个作为标准。

由于杨队长他们用的基本上都是自家织的土布和拆的旧布,再算上棉花,看上去东西多,其实价值也不高,差不多10来块钱的样子。

否则的话,单单做两身单衣的布去外面买就要十几块,他们再大方也不会随便送这些东西。

大队里给了那么多物资,小队上给个10块的标准,差不多也够了。

张广文先点了点头,“按10块钱的标准我没意见。”

然后又看了看三人,“问题是价格是按收购价还是卖价,这中间差距也不小。”

张长江三人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

就拿棉花举例,籽棉的收购价是5毛钱一斤,市场售价是6毛3,轧过的皮棉收购价就去到7毛,供销社卖9毛钱一斤,还要棉花票,这些棉花送到地委和省城,价格就到了1块到1块2,这里面价格就差了一半。

价格差一半,数量就要差一半,按市场价给2斤棉花就够,但按收购价就要给3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