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女频综合>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五十一章 福海作协最后的矜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十一章 福海作协最后的矜持!(1 / 4)

福海市作协月度例会,各种常规事务讨论完毕以后,主席长天,突然抛出一个的议题——

关于是否吸纳张潮加入协会的意见交流!

要说加入福海市作协,说难不难,说易不易,除了“户口或工作在本地”“拥护作协的规章制度”等基本条件外,最关键是两条——

“须在市级以上(含市级)文学刊物上发表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文学作品。”

“长期从事文学编辑、教学、组织工作,成绩突出。”

无论是“一定数量和质量”,还是“长期、成绩突出”,都属于没有量化标准、可以灵活操作的条目,既可以放低让人进来,也可以抬高让人进不来。

话语权就全在能坐在作协会议室里开例会的这些人身上。

90年代有一阵地方财政困难,靠拨款维持的作协快揭不开锅了,无奈之下,甚至吸纳了几个附庸风雅的土老板。当时的标准就放得极低,在县级刊物上发表一个小豆腐块,就能加入。

这些小豆腐块,基本都是代笔的,能发表也是打了招呼的。

而张潮无论从作品的数量还是刊物的级别上,都达到了加入市级作协最高的门槛。但他最大的问题就是成名太快,除了一次作文比赛以外,没有和本地文坛形成任何交集。

文坛大概是各种行业中圈子文化最盛行、堡垒最顽固的一个。在九十年代文学开始没落以后,更是暮气沉沉。

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而传统观念认为,加入作协,才算是踏入文坛的标志。

例如王小波,在他去世前,虽然已经在《花城》上登载过小说、在报纸上开设了专栏,还出版过作品,当编剧也拿了一个外国电影节的最佳剧本,但仍然找不到所谓“文坛”的门往哪边开。

以至于他死后,还被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