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南宋不咳嗽> 第七章 霍奇基斯榴弹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章 霍奇基斯榴弹(2 / 5)

薄了吧,经受不住发射时候的膛压,直接就在炮管里炸了。炮弹外皮厚了吧,装药就少,一炸两瓣,还不如实心炮弹威力大呢。

所以在没解决炮弹外壳的制造工艺之前,开花弹已经发明出来了,但使用起来有很多限制,尤其是在海战时,一般都用加农炮发射实心穿甲弹来损毁对方船体结构。这种情况一直到19世纪才改观,从而也造成了木质风帆战舰向钢铁外壳的战舰转变,因为木头已经经受不住开花弹的打击了。

除了炮管之外,想用开花弹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引信,也就是说,你该如果让开花弹碰到目标就爆炸呢?在**没有发明之前,做不出**,也就做不出撞击发火装置。炮弹射出去,如何让它爆炸就成了关键,必须有个可靠的发火装置。最开始人们用个药捻当点火装置,但那玩意燃烧速度不稳定,有的刚出膛就炸了,有的打出去半天还没炸,摔灭火了。

后来有人想出一个办法,就是用个软木棍,把中间弄出弯弯曲曲的通道,里面塞满火药,计算好燃烧时间。再经过多次试验,算好炮弹飞行距离和火药燃烧的速度关系,在软木棍上划上不同的记号,比如说一百米、二百米、三百米。需要使用的时候,先目测射击距离,然后按照软木棍上的标记,把软木棍剪短,再塞到开花弹的引信口里去。当炮弹被发射出去的时候,炮管里的高温会直接点燃软木棍里的火药,从而使炮弹可以延时爆炸,要是时间准确,勉强可以代替触发引信。

但这样还不够,为啥呢?因为炮管发射时里面的温度非常高,搞不好就把软木塞里的火药一下全引燃了,照样是会在炮管里爆炸。于是人们经过总结经验教训,又发现了,如果把这个软木塞冲着炮口放,炸膛的几率就会小一些。但这样还不足以保证炮手的安全,再后来,就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一种叫做霍奇基斯榴弹的玩意就出现了。它还是圆形开花弹,不过是坐在一个软木托上的,这样就能保证炮弹塞进炮管时,可以参照软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