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都市言情>材料帝国> 第六百五十四章 产业公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百五十四章 产业公地(1 / 5)

秦海发起金塘化工联盟的事情,当然不是单纯地为了做好事。他倒并不拒绝为金塘市的这些同行们做一些事情,但要说事无巨细都替别人考虑周全,他可没有这么多的闲情。

他希望金塘的化工企业能够联合起来走向国际市场,根本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既然大秦集团已经把金塘当成搞化工高分子材料的基地,那么金塘就不能只有大秦集团一枝独秀,而是应当有众多的企业共同发展,形成一个有利于产业持续发展的环境,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说,就是要形成一片“产业公地”。

一家企业要发展,除了自身的资源之外,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所在地的各种公共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协作关系、供应链、人才、公共知识等等。

纵观全球,无论是早期的伯明翰、芝加哥,还是现代的硅谷、珠三角、长三角,都表现出很强的产业集聚的特征。同一类的企业在这些地区建立,成功的可能性要远远高于建在其他的地区。

例如在后世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带,出现过许多灯具、厨具、鞋类等专业县或者专业镇,在这些地方,往往一条街上全都是销售相关配件、提供各种服务的厂商,形成了完整的协作链条。此外,还有各种专业人员云集于此,一个投资者如果想进入这个产业,只要随便贴一张招聘启事,就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招满从总经理到一线操作工的所有人才。

这样一种由众多企业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产业环境,不属任何一家企业私有,因此可以被称为“产业公地”。产业公地不是真实的土地,但却是产业茁壮成长的重要基础。

美国曾经拥有强大的制造业,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制造业开始向日本、韩国以及中国等地转移,到新世纪初,许多产业已经严重衰落。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总统提出了重振制造业的口号,动静不小。但收效缓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适合于制造业成长的“产业公地”已经衰退了,缺乏发展制造业的环境。在这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