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大明圣祖> 第三六二章 归国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六二章 归国(2 / 5)

而上海的海关,由于东海三王横行,和马尼拉西班牙商人的商路断绝,暂时没有贸易,故而一直打不开局面。

不过,本国的贸易在上海确实开展的极其繁茂,北方的各种皮子山货,南方的各种棉布丝绸,让收税的卢象升笑得合不拢嘴。

在整个大明开启商税的环境下,他是最早完善体系的,也是收税最多的,这样的政绩,在一片黯淡的税收数据下自然极为亮眼。

不过,其他各县的商税虽然少,但起码各种架子已经搭建起来,目前只是官员对此还不太熟悉,等到远传一段时间后,相信商税能够收上来的。更何况,如今地方财政的钱全都从这商税中出,就算再怎么大的保护势力,也抗不过整个官场的集体意愿。

就连之前翰林院的几个腐儒天天叫嚣这是与民争利,但是在断了几个月的薪俸,尤其是改革后的高额薪俸后,便不停的发文在帝国日报上,为商税鼓吹。此种形式下,全国各地,商税反而是开展最快,最顺畅的。

毕竟官员也是要吃饭的么。

同样的,顺利开展的还有皇权下乡计划,不管地方宗族势力以及地主士绅的阻碍多么的巨大,但在官帽子的诱惑下,任何阻碍都不是问题,甚至,许多乡绅自己就成了当地的乡长之类的。

虽然快速推行的基层政府,会带来一段时间的恶果,但是在大势之下,这些就算不得什么了。或许那些乡绅想着自己当上乡长镇长之后,能够凭借官府的势力在乡下为非作歹,但是,都察院和考功司会告诉他们什么叫做衙门口八字开。

相比于这两样基础国策的迅速进展,同样作为三大基础国策的土地改革确实不痛不痒了,目前连河北都没跨过去,和朝鲜迅速完成的土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土改虽然是朱由校多次犹豫后才做出的决定,他心中其实也拿捏不准到底要不要进行,但是,现在已经开展了,那么不管如何,都要进展下去。

自己选择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