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九十一章 城市建设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十一章 城市建设(2 / 10)

天府长安坊的北侧,与皇宫内库的护城河边,原本是一片被隔开的平地。

洪武朝时期,应天府的人口不到百万,为了皇宫的安全,这里当初不允许建房。

但是永乐朝以后,应天府的人口连年增加。加海外各国都在应天府设立了鸿胪寺,安排了使节,另有海外商人的往来,人满为患。

永乐是十二年,应天府的户籍人口达到一百零三万,长住人口另十五万余。

根据永乐十六年的人口统计,户籍人口超过了一百二十万,长住人口另三十万余。

也是说,整个应天府的人口超过了一百五十万。

这可不是后世有高楼大厦的城市,如今的百姓大部分住的都是平房,而且武百官居住面积都是超大,导致百姓居住越发拥挤。

夹江工业区的建立,在某种程度缓和了应天府的住房紧张,因为许多百姓去了那里做工,都主动搬出了城。

但是,应天府的住房和公共用地依旧越来越紧缺。

五月的时候,宋礼书,向朱瞻基汇报了这一情况。

经历过后世的房子炒作,朱瞻基当然知道应该如何控制这一情况。

首先,他下令今后应天府的房屋,所有建设要统一规划。

有了水泥,有了预制板,现在的大明建设五六层的房子一点困难也没有。

但是困难的是配套设施,如下水。

没有下水,百姓如何用水?如何做饭?如何冲厕所?

蒸汽机的出现,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想要普及却很难。

住楼房的,肯定都是穷人,指望穷人买一台昂贵的蒸汽机,专门用来下水,是不可能的。

但是,衙门可以。

工部专利司原本只是个小衙门,但是这几年来,发展成为了一个吏员近千的大机构。

不算在各个府城的吏员,光是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