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明末之大国崛起> 第六百九十三章 海底电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百九十三章 海底电报(3 / 3)

,已经在厦门港首先开始了。

为了保证项目的成功,宋应星带着许多研究员亲赴厦门港,参加这个巨大工程的开幕。如何联通各地的有线电报网,这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但宋应星是个很有想象力的科学家,在发现从南美洲运回的橡胶,具有绝缘、隔水等多种优势之后,他才决定设计一条能够越过大海的电报线路,海底电报线。

通过物理学的大量计算,宋应星对海水压力、盐度和温度的腐蚀性都有了很深的了解。为了保险起见,他们的第一条海底电报线决定采取六股钢缆绞线作为支撑,这些钢缆绞线每一条都是有多股钢丝铰缠而成,强度和韧度都非常高,足以承载巨大的水压和腐蚀。

当然这六股钢缆只是起到通讯的辅助作用,毕竟钢铁对电信号的损耗比较大,如果长途进行通讯,就必须要更大的电信号发射机,这是得不偿失的。实际上作为主线路使用的,那是一根同样绞接而成的红铜缆线。这个最粗的红铜缆线在最中间,周围包裹着六根钢缆组成了海底电报线的核心,而在外层则是厚达两厘米的橡胶外皮进行绝缘。

这些橡胶是根据化学书上的做法,在其中加入了炭黑,以增强橡胶的韧性和机械性能,达到更高的强度。不过这样的包扎依然不能让研究员们放心,他们在外面又增加了一层黄铜外甲。被称作海洋黄铜的铜锌合金在机械强度上并不算高,至少要差于青铜,但其对海水的抗腐蚀作用却是其他材料难以企及的,因此它被选做了海底电报线最外层的保护材料。

可以想象使用这样的材料制作海底电报线,其成本是极为高昂的,即使是第一条试运行的电报线,仅仅从厦门到夷州岛,跨越一百三十公里的海底,就需要耗费近两万银元,平均一公里就要一百多银元才能完成。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