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豌豆文学>历史军事>新顺1730> 第六一一章 南洋大开发(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一一章 南洋大开发(十)(5 / 6)

赔钱的。

但运气好、若是没有太大的天灾、淮河能基本解决水患搞出灌溉区、南洋米能够稳定的话,赔也就赔个四五年。

四五年后,赔不赔的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土地只是重新分配一下,瓦解黄淮的地方豪强地主,并没有触及土地的所有权法变更。

该私有还是私有;该能土地买卖还是能买卖。

每年重新一无所有的小农数量,依旧足够松苏工业区的工人需求和开发南洋的人口运载量。

大顺想要走工业化这条路,和英国肯定要有区别的。

英国是可劲儿圈地制造劳动力,大顺则是要尽可能困住农村不要搞出太多“劳动力”——在工业能力不足以承载那么多人口之前,英国圈地流落城市的那些人,在大顺有另一个叫法:流民、起义军主力。

按照那套圈地的廉价劳动力的说法,明末大起义的时候,劳动力绝对廉价,都不用给工资,给顿饭就能干活。问题是就把现在的英法荷普等全加起来,吃得下明末一个河南省的“廉价劳动力”吗?

有多大的碗,吃多大的饭。

即便两淮重新小农化了,每年新破产的人,也足够用了。

当然不能指望两淮作为消费市场。

农民对土地爱的深沉,一旦有了希望,一定会想办法攒钱买地,而不是迅速消费。

青苗贷之前在民间的深入,佃农在获得土地后也会尽可能积攒现金准备买地,这就使得依托南洋、松苏手工业区的纸币,完全有机会通过青苗贷机构的存在感,迅速深入到两淮地区。

税制改革,增税降摊派,会让地价增高。地价因为增税降摊派,以及小农负担减轻而升高,会让土地年收益率下降。土地年收益率下降,资本才容易往工商业上跑,而不是疯狂买地。

有些事,也真不能怪地主商贾。极端情况下二三两银子买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